今天是: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职教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职教动态

技能型人才培养:跨界与进阶

作者:admin  发表日期:2017-04-10

一、究竟什么是技能型人才?

  人才类型的区分都可以用知识、能力、技术、技能、智能、素质等“基因”来表征。某一类型的人才总有自己的特定“基因”。

  1、知识、能力与素质

  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达的知识,是“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原由和状态,是一种静态的知识,是学术性知识。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在课程名称的表述上,通常是“学”、“原理”等。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表达“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以产生式(所谓条件—行动的规则)和产生式系统表征,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是职业性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认知策略也可叫策略性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在课程名称的表述上,通常是“工艺”、“技法”等。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大多数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大多数程序性知识是不能仅通过语言传授的;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媒体、讲座等形式习得,而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陈述性知识能够通过应用、回忆、再认以及与其他知识联系等方式来表现,而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各种操作步骤来表现。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有知识未必就有能力,如果知识没有被个体所理解,吸收、内化,就不能转化为能力,只有个体将所学到的知识吸收内化,才能转化为能力,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这个意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技能与智力三位一体的合金。”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学习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受个人的生存环境、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态度、智力个性等影响,并不全部被接纳,也并不全部保留在头脑之中。有许多知识被排斥被遗忘。爱因斯坦说:当一个人把所学到的知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永远不能忘却而终身受益的东西,包括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因素,就是素质。

  素质和能力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和不同表述。素质本质上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诉诸于实践则表现为能力,离开素质,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离开能力,素质也无法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

  2、技术、技能和智能

  技术有三种形态,即:空间形态—实体性技术,表现为物化的设备、工具;时间形态—规范性技术,表现为文本化的工艺、规程;时空形态—过程化技术,表现为个体化的做事经验和策略。

  实体性技术和规范化技术脱离个体而存在,而过程化技术是人化技术或者说是“身体技术”,也就是技能,技能就是个体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张三有张三的技能,李四有李四的技能。

  技能又分经验型技能和策略型技能。有的产业中的技术人们掌握它主要靠身体动作来完成,是经验型技能,有的产业中的技术人们掌握它主要靠认知思维来完成,是策略型技能。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技能优势是因为个体的智能差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专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 Gardner)经过对人的智力的研究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对独立存在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身上的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智能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机制,与遗传因素有关。IT人员与电焊工的智能绝对有差异。

  不同智能的个体选择学习不同技术,通过将选择的技术习得人化后成为技能。素质成就技能。

  结论:技能型人才是指与自己的智能相匹配,掌握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技术,具备一定的做事经验或策略,处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一线岗位并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员。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跨界何以可能?

  培养技能型人才不可能仅在教育行业,学校院子内,仅仅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就可以完成。技能型人才需要跨界培养。

  1、“跨界”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跨教育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需要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协调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扫除障碍。在这方面国外有比较成功的例子,我国目前还在试验探索中。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行业部门决定“教什么”,教育部门决定“怎么教”。这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根本依据。

  二是跨学校与企业。这就是说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实行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育人功能在学校,育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这又要求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离开了企业,职业教育就有可能异化为普通教育,离开了学校,职业教育就有可能异化为职业培训。

  三是跨学习场域和工作场域。技能是一种“身体技术”,要求在学中做,做中学,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职业教育运行的三个轮子是专业、课程和教学

  专业设置和开发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课程设置和开发要以工程过程为导向——对接岗位,教学运行要实行学习行为导向——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3、职业教育本身起源于学徒制,但不等于原初的学徒制

  当代职业教育要推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演变进程是:从手工作坊师带徒到现代企业培训,从企业自培到校企合作,从校企自发自娱合作到政府主导合作。

  总结:学校不再只是获得知识的圣地,企业和工作过程更是知识产生的摇篮,知识的转换更多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

  三、技能型人才培养:进阶因何必要?

  1、职业教育究竟是一个教育层次还是教育类型

  在学界存在一个错误的教育类型划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这样划分,把职业教育仅仅看成是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教育层次,在实践中,误导人们把职业教育看成是终结性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与普通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类型,类型之中有层次。

  2、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窘境

  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窘境,具体表现在,中职教育的基础性被弱化,异化为职业培训,生源减少,这样,中职教育有被淘汰和退场的危险。高职教育高普化,办学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淡化了职教特色,高职教育有泛化的危险。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无通道、无进阶,这既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维度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从经验型技能人才培养和策略型技能人才培养两个维度来构建。根据动作难度,经验型技能人才分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的培养,中职教育可以胜任,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需要专科以上层次教育。根据认知难度,策略型技能人才分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培养策略型技能人才需要专科以上层次教育。

  总结:技能型人才进阶培养的必要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第一个角度,技能人才结构的层次性是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角力效应的必然结果。其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和层次性的;其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动态的和层次性的。

  第二个角度,职业教育结构的层次性是技术发展与技能应对互动效应的必然结果。其一,要厘清技术与技能的关系—非层次而随动;其二,要厘清技能的类型与技能的层次—类型中有层次。